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
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,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党中央决策部署、履行职能、保障运转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。这些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,其安全完整与高效利用,不仅是各单位的责任,也是现代化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。资产处置作为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,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至关重要。本文旨在浅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中可能面临的问题。
一、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
资产管理与处置意识薄弱: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重视不足,导致资产配置与处置脱节。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度低,造成大量闲置资产未得到及时处置,却仍申报购置新资产。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制约和预防措施,导致资产处置与预算安排不衔接。
审批权限设置不合理:当前资产处置审批权限未根据处置方式分类设置。不同处置方式下资产的实际价值差异显著,但审批权限却相同,这显然不合理。此外,现行管理办法已不满足当前“放管服”和资产管理需求,导致大量审批工作挤占管理部门的时间和精力。
小批量报废处置难题:小批量报废资产处置面临诸多困难。由于资产已提完折旧,实际价值低,处置成本高,且往往难以达到评估价格,导致流标现象频发。同时,报废资产数量多、价值低、存放困难,尚未纳入集中管理,增加了处置难度。
审批过程问题多:资产处置审批过程中,存在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。部分管理人员对资产处置政策理解不透彻,操作不规范,影响了审批效率和处置效果。此外,审批流程繁琐、耗时较长,也影响了资产处置的及时性。
二、对策与建议
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结合: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,建立绩效考核体系,对资产管理优秀的单位给予配置和预算支持,激励单位加强资产管理。
分批下放资产处置权限:根据单位资产管理能力和意愿,逐步下放资产处置审批权限,同时加强监管,确保资产处置合规、高效。
集中处置通过回收公司:引入资产回收公司,集中处置报废资产,简化流程,降低成本,加强监督,确保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。
优化处置流程与标准:完善资产处置流程、制度和标准,提供便捷指导,减轻单位负担,提高处置效率,降低运行成本。
针对上述问题,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,提高其管理意识和能力;优化审批权限设置,根据处置方式分类审批;推动报废资产集中管理,降低处置成本;简化审批流程,提高审批效率。通过这些措施,可以有效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处置效率。